制定总体部署把握改革进程
2014年,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,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。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,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,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。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,国际竞争更趋激烈。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,深层次矛盾凸显,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、增长速度换挡期,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,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要看到,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工业化、城镇化持续推进,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,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。我们必须防微虑远,趋利避害,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。
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,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,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,全面深化改革,不断扩大开放,实施创新驱动,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道路,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,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,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,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。
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,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。
第一,向深化改革要动力。改革是最大的红利。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,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以壮士断腕的决心、背水一战的气概,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,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,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,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。
第二,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。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,守住稳增长、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。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,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,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,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。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,但赤字率稳定在2.1%,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。
第三,着力提质增效升级、持续改善民生。我们追求的发展,是提高质量效益、推进转型升级、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。要在稳增长的同时,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,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,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,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。
2014年重点工作
(一)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。
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。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,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。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,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,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。。抓紧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,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,保持现有财力格局总体稳定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。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,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,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,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。
(二)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。
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、相互促进。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。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。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。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。
(三)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。
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,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。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。要促进信息消费,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。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。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。
(四)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。
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,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。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。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。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,积极推进农村改革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,创新扶贫开发方式。
(五)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。
坚持走以人为本、四化同步、优化布局、生态文明、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,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。
(六)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。
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。
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、前沿技术、社会公益技术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,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,进退并举。进, 要更加积极有为。
(七)加强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等社会建设。
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、公平发展。发展学前教育。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。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。提高重大传染病、慢性病和职业病、地方病防治能力,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。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,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,维护国家安全,形成良好社会秩序。
(八)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收入是民生之源。社保是民生之基。完善住房保障机制。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,人命关天,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。
(九)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。
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。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。